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171篇
  免费   6270篇
  国内免费   3312篇
耳鼻咽喉   512篇
儿科学   889篇
妇产科学   1095篇
基础医学   6947篇
口腔科学   1081篇
临床医学   7530篇
内科学   9478篇
皮肤病学   738篇
神经病学   2892篇
特种医学   2549篇
外国民族医学   34篇
外科学   7246篇
综合类   9020篇
现状与发展   15篇
一般理论   16篇
预防医学   3840篇
眼科学   1468篇
药学   6428篇
  51篇
中国医学   3060篇
肿瘤学   4864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766篇
  2022年   1197篇
  2021年   2493篇
  2020年   2049篇
  2019年   1887篇
  2018年   2087篇
  2017年   1895篇
  2016年   1901篇
  2015年   2584篇
  2014年   3234篇
  2013年   3281篇
  2012年   4490篇
  2011年   4766篇
  2010年   3126篇
  2009年   2598篇
  2008年   3420篇
  2007年   3472篇
  2006年   3208篇
  2005年   2990篇
  2004年   2429篇
  2003年   2222篇
  2002年   2005篇
  2001年   1665篇
  2000年   1593篇
  1999年   1431篇
  1998年   768篇
  1997年   774篇
  1996年   626篇
  1995年   539篇
  1994年   470篇
  1993年   321篇
  1992年   508篇
  1991年   413篇
  1990年   391篇
  1989年   350篇
  1988年   279篇
  1987年   258篇
  1986年   204篇
  1985年   168篇
  1984年   121篇
  1983年   86篇
  1982年   62篇
  1981年   73篇
  1980年   40篇
  1979年   72篇
  1978年   38篇
  1974年   36篇
  1973年   33篇
  1972年   4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欧前胡素是从中药当归中提取的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头痛、炎症、心血管疾病等。近年来研究发现,欧前胡素对多种类型的肿瘤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能发挥抗肿瘤的功效。本文就欧前胡素对肿瘤及相关疾病的治疗作用和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从不同的角度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并对欧前胡素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2.
63.
64.
Colorectal cancer (CRC) is a commonly occurring tumour with poor prognosis. Autophagy-related 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 have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as biomarkers for cancer prognosis and diagnosis.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ir prognostic predictive value specifically in CRC. This research aimed to construct a robust autophagy-related lncRNA prognostic signature for CRC. Autophagy-related lncRNAs from The Cancer Genome Atlas database were screened using univariate Cox, LASSO, and multivariate Cox regression analyses, and the resulting key lncRNAs were used to establish a prognostic risk score model. Furthermore,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several lncRNAs in cancer tissues from CRC patients and in normal tissues adjacent to the cancer tissues. A prognostic signature comprising lncRNAs AC125603.2, LINC00909, AC016876.1, MIR210HG, AC009237.14, and LINC01063 was identified in patients with CRC. A graphical nomogram based on the autophagy-related lncRNA signature was developed to predict CRC patients'' 1-, 3-, and 5-year survival. Overall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low risk scores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in those with high risk scores (P < 0.0001); a similar result was obtained in an internal validation sample. The nomogram was shown to be suitable for clinical use and gave correct predictions. The 1- and 3-year values of 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were 0.797 and 0.771 in the model sample, and 0.656 and 0.642 in the internal validation sample, respectively. The C-index values for the verification samples and training samples were 0.756 (95% CI = 0.668-0.762) and 0.715 (95% CI = 0.683-0.829), respectively. 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ix autophagy-related lncRNAs were greatly enriched in CRC-related signalling pathways, including p53 and VEGF signalling. The qRT-PC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lncRNAs in CRC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adjacent tissues, consistent with the expression trends of lncRNAs in the CRC data set. In summary, we established a signature of six autophagy-related lncRNAs that could effectively guide clinical prediction of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CRC. This lncRNA signature has significant clinical implic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prediction of outcomes and, with further prospective validation, could be used to guide tailored therapy for CRC patients.  相似文献   
65.
66.
目的 了解江苏省曼氏迭宫绦虫宿主感染情况,为曼氏裂头蚴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2019年在江苏省随机抽取9个县(市、区)作为调查点。各调查点随机抽取100名常规健康体检者作为调查对象,进行曼氏迭宫绦虫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查;在野外环境中调查猫、犬等终宿主及剑水蚤等中间宿主曼氏迭宫绦虫感染情况。结果 江苏省9个调查点人群曼氏迭宫绦虫感染率均为0(0/900),血清抗曼氏裂头蚴IgG抗体阳性率为1.22%(11/900);中间宿主剑水蚤原尾蚴阳性率为0.33%(3/900),猫、犬等终宿主粪检曼氏迭宫绦虫虫卵阳性率为1.48%(2/135)。结论 江苏省自然环境中存在曼氏迭宫绦虫感染,应加强曼氏裂头蚴病危害和感染途径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7.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2013年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慕课在中国迅速发展,国内研究者也开始尝试将慕课优势与医学教育特点结合起来,医学教育资源建设随之如火如荼地展开[1].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项目教学法在康复治疗学专业认知功能评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将2018年6月—2020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临床实习的60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实习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观察组使用项目教学法,对比两组的教学效果、考核成绩、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我评价。结果观察组的实习同学对“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沟通及协作能力”“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有利于缩小教学与临床的距离”以及“有利于熟悉规范的认知功能评定流程及主要工作内容”等几个教学方面的肯定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理论考核成绩、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实习态度成绩以及考核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信息能力、合作能力等自主学习能力评分也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项目教学法在康复治疗学专业认知功能评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69.
目的构建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可调控活性的小分子门控嵌合抗原受体T(smgCAR-T)细胞系统并在体外验证其抗肿瘤和可调节活性。方法采用基因全长合成和磷酸钙转染法构建smgCAR-T及其阳性(CAR+-T)和阴性(CAR--T)对照细胞。同时构建表达VEGFR2的小鼠结直肠癌细胞(MCA38VEGFR2+)。验证并筛选构建成功的细胞后再体外验证CAR-T细胞靶向结合能力。在不同的效靶比下检测白细胞介素-2和肿瘤坏死因子-γ的浓度来评估CAR-T细胞的体外分泌功能,用乳酸脱氢酶浓度评估CAR-T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基因测序和流式细胞术证实CAR-T细胞和靶细胞构建成功。与对照组比较,CAR+-T细胞+MCA38VEGFR2+组具有最强的靶细胞杀伤能力。在smgCAR-T细胞+MCA38VEGFR2+组中,随着C16-(S)-3-甲基吲哚雷帕霉素(Rapalog)滴度升高靶细胞杀伤率逐渐升高;当Rapalog为40 nmol/L时杀伤率达到最大值,为(66.25±13.20)%。分别向smgCAR-T细胞+MCA38VEGFR2+细胞组(A和B组)加入40 nmol/L的Rapalog后,在24 h时可观察到两组杀伤率出现同步升高[(44.25±6.24)%比(49.25±5.56)%,t=1.19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置换培养基后,再次添加了Rapalog的A组中观察到靶细胞杀伤率升高明显;而未再次添加Rapalog的B组中靶细胞杀伤率升高缓慢;此时,A和B组杀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00±3.16)%比(56.50±6.61)%,t=8.873,P<0.01]。结论构建的smgCAR-T细胞在体外展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且其活性受小分子化合物Rapalog的可逆调控。  相似文献   
70.
目的评价应用颌间牵引改善数字化技术联合自体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后仍然存在的上、下颌咬合关系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和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进行的18例利用数字化技术联合自体骨移植修复口腔下颌骨缺损的手术,术前均采用数字化辅助外科技术制作个体化树脂头模、设计腓骨或髂骨修复的位置及高度,其中17例为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手术、1例游离髂骨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9例术中植入Ormco颌间牵引钉并术后早期颌间牵引,维持咬合关系稳定,另外9例术中未同期植入牵引钉,术后无颌间牵引。记录颌间牵引钉使用数目、位置、咬合关系情况。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早期颌间牵引与未采用早期颌间牵引这两种方法对数字化技术辅助修复下颌骨缺损后咬合关系的恢复效果。结果手术同期植入牵引钉并早期颌间牵引的9例患者中,2例(22.22%)出院时(术后12~14 d)咬合关系正常、7例(77.78%)出院时存在不同程度后牙早接触;9例未同期植入牵引钉患者中,3例(33.33%)出院时咬合关系正常、6例(66.67%)存在不同程度咬合早接触,两组患者出院时咬合关系不佳的比例无明显差异(P=1.00)。术后1、6和12个月复诊,手术同期植入牵引钉并早期颌间牵引的9例患者,咬合关系均正常且稳定;未同期植入牵引钉行颌间牵引患者,术后1个月仅2例(22.22%)咬合关系正常、7例(77.78%)患者均不同程度咬合关系不良,未同期植入颌间牵引钉组患者咬合关系不佳发生率明显高于同期植入颌间牵引钉并早期颌间牵引组的患者(P=0.002)。结论应用牵引钉早期颌间牵引明显有利于数字化技术修复下颌骨缺损后的咬合关系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